呼市高蹺和包頭高蹺都是中國民間舞蹈形式,但它們之間存在一些區(qū)別。
首先,從表演形式上,呼市高蹺以秧歌為基礎(chǔ),經(jīng)歷了秧歌、地蹦子和高蹺三個階段的發(fā)展。其表演特點是輕松自由,活潑幽默,踩蹺者可多可少,不受場地限制。在呼市中,陶思浩村的高蹺特別有名,特點為慢、高、跳,每個動作需兩拍音樂節(jié)奏,蹺子高度一般為三尺六寸,表演時跳著走。包頭高蹺則種類繁多,既有高蹺之險,又有低蹺之花。高蹺高的達(dá)丈余,驚險挺拔,手能觸天,舞姿精彩,多為蹺隊之領(lǐng)頭;低蹺動作剽悍復(fù)雜,花樣繁多,寓雜技、魔術(shù)、武術(shù)、地方戲為一體,多以雄健、驚險為主。其次,從技藝性上看,包頭高蹺技藝性更強,表演形式活潑多樣,流動方便,且在我國流傳甚廣。包頭“踩高蹺”在五六十年代有傳統(tǒng)的戲班子,較為出名的藝人有二召梁、小畫匠等??偟膩碚f,呼市高蹺和包頭高蹺在表演形式、技藝性等方面都各有特色。呼市高蹺更注重表演的輕松自由和活潑幽默,而包頭高蹺則更強調(diào)技藝性和多樣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