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培參考
教育培訓行業(yè)知識型媒體
發(fā)布時間: 2024年12月27日 11:15
【名稱】《詩經·小雅·采薇》(全名) 【年代】先秦 【體裁】四言絕句 【出處】《詩經》 《詩經》存三百零五篇,分《風》、《雅》、《頌》三部分?!讹L》有十五國風,是出自各地的民歌,這一部分文學成就最高,有對愛情、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,也有懷故土、思征人及反壓迫、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。《雅》分《大雅》、《小雅》,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,祈豐年、頌祖德。《小雅》中也有部分民歌。《頌》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。《雅》、《頌》中的詩歌,對于我們考察早期歷史、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??鬃釉爬ā对娊洝纷谥紴椤盁o邪”,并教育弟子、孩子讀《詩經》以作為立言、立行的標準。先秦諸子中,引用《詩經》者頗多,如孟子、荀子、墨子、莊子、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,多引述《詩經》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。后來,《詩經》被儒家奉為經典,成為《六經》(包括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)及《五經》(無《樂》)之一。
翻譯
采薇菜啊采薇菜,薇菜芽已破土鉆。說回家啊說回家,一年已經過大半。沒有家也沒有室,只因玁狁來侵犯。不能安坐與定居,只因玁狁常為患。采薇菜啊采薇菜,薇菜莖葉多柔嫩。說回家啊說回家,心中憂思多深沉。憂心如火猛烈燒,又如饑渴實難忍。駐守營地不固定,沒人回鄉(xiāng)通音問。采薇菜啊采薇菜,薇菜莖葉變粗硬。說回家啊說回家,今年陽月又已臨。王室公事無休止,不能片刻享安靜。憂思在心真痛苦,我今遠行難歸省。那是什么花盛開?棠棣爛熳一叢叢。高大馬車又誰乘?那是將帥所專用。駕御兵車已起行,四馬壯碩氣勢雄。不敢安居戰(zhàn)事頻,一月三次捷報送。駕起四馬驅車行,四馬強壯神奕奕。將帥乘車作指揮,士卒靠車作掩蔽。四馬步子多整齊,弓飾象牙箙魚皮。每天豈能不警戒?玁狁侵擾勢緊急。當初離家從軍去,楊柳依依輕搖曳。如今返鄉(xiāng)解甲歸,雪花飄飄飛滿野。道路長遠慢慢行,又饑又渴愁腸結。我的心中真悲傷,誰知我有多凄切。
這首詩描述了這樣的一個情景:寒冬,陰雨霏霏,雪花紛紛,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(xiāng)途中踽踽獨行。
道路崎嶇,又饑又渴;但邊關漸遠,鄉(xiāng)關漸近。此刻,他遙望家鄉(xiāng),撫今追昔,不禁思緒紛繁,百感交集。
艱苦的軍旅生活,激烈的戰(zhàn)斗場面,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,一幕幕在眼前重現。此詩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,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。
其類歸《小雅》,卻頗似《國風》。全詩六章,可分三層。
既是歸途中的追憶,故用倒敘手法寫起。前三章為一層,追憶思歸之情,敘述難歸原因。
這三章的前四句,以重章之疊詞申意并循序漸進的方式,抒發(fā)思家盼歸之情;而隨著時間的一推再推,這種心情越發(fā)急切難忍。首句以采薇起興,但興中兼賦。
因薇菜可食,戍卒正采薇充饑。所以這隨手拈來的起興之句,是口頭語眼前景,反映了戍邊士卒的生活苦況。
邊關士卒的“采薇”,與家鄉(xiāng)女子的“采蘩”、“采?!笔遣豢赏鞯?。戍役不僅艱苦,而且漫長。
“薇亦作止”、“柔止”、“剛止”,循序漸進,形象地刻畫了薇菜從破土發(fā)芽,到幼苗柔嫩,再到莖葉老硬的生長過程,它同“歲亦莫止”和“歲亦陽止”一起,喻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長。歲初而暮,物換星移,“曰歸曰歸”,卻久戍不歸;這對時時有生命之虞的戍卒來說,不能不“憂心烈烈”。
后四句為什么戍役難歸的問題作了層層說明:遠離家園,是因為玁狁之患;戍地不定,是因為戰(zhàn)事頻頻;無暇休整,是因為王差無窮。其根本原因,則是“玁狁之故”。
《漢書·匈奴傳》說:“(周)懿王時,王室遂衰,戎狄交侵,暴虐中國。中國被其苦,詩人始作,疾而歌之曰:‘靡室靡家,獫狁之故’云云?!?/p>
這可視為《采薇》之作的時代背景。對于玁狁之患,匹夫有戍役之責。
這樣,一方面是懷鄉(xiāng)情結,另一方面是戰(zhàn)斗意識。前三章的前后兩層,同時交織著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,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。
其實,這也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,只是思歸的個人情和戰(zhàn)斗的責任感,在不同的章節(jié)有不同的表現。第四、五章追述行軍作戰(zhàn)的緊張生活。
寫出了軍容之壯,戒備之嚴,全篇氣勢為之一振。其情調,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(zhàn)斗之情。
這兩章同樣四句一意,可分四層讀。四章前四句,詩人自問自答,以“維常之華”,興起“君子之車”,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情。
接著圍繞戰(zhàn)車描寫了兩個戰(zhàn)斗場面:“戎車既駕,四牡業(yè)業(yè)。豈敢定居,一月三捷。”
這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、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(zhàn)斗;“駕彼四牡,四牡骙骙。君子所依,小人所腓?!?/p>
這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(zhàn)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,士卒們緊隨戰(zhàn)車沖鋒陷陣的場面。最后,由戰(zhàn)斗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:“四牡翼翼,象弭魚服。”
戰(zhàn)馬強壯而訓練有素,武器精良而戰(zhàn)無不勝。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,只因為玁狁實在猖狂,“豈不日戒,玁狁孔棘”,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,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。
《毛序》根據這兩章對軍旅生活的描寫,認為《采薇》是“遣戍役”、勸將士之詩。這與詩意不符。
從全詩表現的矛盾情感看,這位戍卒既戀家也識大局,似乎不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。因此,在漫長的歸途上追憶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戰(zhàn)斗生活,是極自然的。
籠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。或許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驚醒了戍卒,他從追憶中回到現實,隨之陷入更深的悲傷之中。
追昔撫今,痛定思痛,不能不令“我心傷悲”。“昔我往矣,楊柳依依。
今我來思,雨雪霏霏?!边@是寫景記事,更是抒情傷懷。
個體生命在時間中存在,而在“今”與“昔”、“來”與“往”、“雨雪霏霏”與“楊柳依依”的情境變化中,戍卒深切體驗到了生活的虛耗、生命的流逝及戰(zhàn)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。絕世文情,千古常新。
現代人讀此四句仍不禁棖觸于懷,黯然神傷,也主要是體會到了詩境深層的生命流逝感。“行道遲遲,載渴載饑”,加之歸路漫漫,道途險阻,行囊匱乏,又饑又渴,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憂傷。
“行道遲遲”,似乎還包含了戍卒對父母妻孥的擔憂。一別經年,“靡使歸聘”,生死存亡,兩不可知,當此回歸之際,必然會生發(fā)“近鄉(xiāng)情更怯,不敢問來人”(唐宋之問《渡漢江》)的憂懼心理。
然而,上述種種憂傷在這雨雪霏霏的曠野中,無人知道更無人安慰;“我心傷悲,莫知我哀”,全詩在這孤獨無助的悲嘆中結束。綜觀全詩,《采薇》主導情致的典型意義,不是抒發(fā)遣戍役勸將士的戰(zhàn)斗之情,而是將王朝與蠻族的戰(zhàn)爭沖突退隱為背景,將從屬于國家軍事行動的個人從戰(zhàn)場上分離出來,通過歸途的追述集中表現戍卒們久戍難歸、憂心如焚的內心世界,從而表現周人對戰(zhàn)爭的厭惡和反感。
《采薇》,似可稱為千古厭戰(zhàn)詩之祖。在藝術上,“昔我往矣,楊柳依依。
今我來思,雨雪霏霏”,被稱為《三百篇》中最佳詩句之一。自南朝謝玄以來,對它的評析已綿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闡釋史。
王夫之《姜齋詩話》的“以樂景寫哀,以哀景寫樂,一倍增其哀樂”和劉熙載《藝概》的“雅人深致,正在借景言情”,已成為詩家口頭禪。而“昔往”、“今。
作者介紹 《詩經》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,約在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編纂成書,據說是由儒家創(chuàng)始人孔子編定的?!对娊洝吩窘小对姟罚灿性姼?05首(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,即有目無辭,稱為笙詩),因此又稱“詩三百”。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,因此稱為《詩經》。漢朝毛亨、毛萇曾注釋《詩經》,因此又稱《毛詩》。《詩經》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。
《詩經》所錄詩歌多來自民間,據說,周朝設有專門的采詩官,采集民歌,以體察民俗風情、政治得失?!对娊洝分写蟛糠衷姼瓒汲鲇诖?。另一部分則為公卿、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現之詩,歌功頌德、粉飾太平。其中,部分詩歌曾有人考證其作者,有臆斷者,有有理有據者,不過不很重要。至于《詩經》編撰者,有以為周公者,現在看來無法成立。另有孔子刪詩的說法,也沒有說服力。
《詩經》所錄詩歌時間跨度長,從西周初年直至春秋中葉,涵蓋地域廣泛,黃河以北直至江漢流域的都有。漢時,先有魯、齊、韓三家時,立于學官,后有《毛詩》?!睹姟肥⑿泻?,齊、魯韓三家詩先后亡佚。歷代解《詩經》者頗多,較好的有宋朱熹《詩集傳》、清王夫之《詩經俾疏》、馬瑞辰《毛詩傳箋通釋》、王先慊《詩三家義集疏》等。
《詩經》存三百零五篇,分《風》、《雅》、《頌》三部分?!讹L》有十五國風,是出自各地的民歌,這一部分文學成就最高,有對愛情、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,也有懷故土、思征人及反壓迫、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。《雅》分《大雅》、《小雅》,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,祈豐年、頌祖德?!缎⊙拧分幸灿胁糠置窀琛!俄灐穭t為宗廟祭祀之詩歌。《雅》、《頌》中的詩歌,對于我們考察早期歷史、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。孔子曾概括《詩經》宗旨為“無邪”,并教育弟子、孩子讀《詩經》以作為立言、立行的標準。先秦諸子中,引用《詩經》者頗多,如孟子、荀子、墨子、莊子、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,多引述《詩經》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。后來,《詩經》被儒家奉為經典,成為《六經》(包括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)及《五經》(無《樂》)之一。
《詩經》作品所涉及的地域,主要是黃河流域,西起山西和甘肅的一部分,北到河北省西南,東到山東,南到江漢流域。
《詩經·采薇》節(jié)選的作者是先秦佚名,傳說為尹吉甫采集。尹吉甫(公元前852—前775),即兮伯吉父,西周封矩(今滄州南皮)人。兮氏,名甲,字伯吉父(一作甫),尹是官名。尹吉甫,是周宣王的大臣,官至內史,據說是《詩經》的主要采集者,軍事家、詩人、哲學家,被尊稱為中華詩祖。
《詩經·采薇》節(jié)選概括:這是詩經里一個著名的句子,它像一幅畫,把一個出門在外的老兵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。出門時是春天,楊樹柳樹依依飄揚,而回來時已經是雨雪交加的冬天。在一年的當兒,他經歷了什么已經盡在不言中了。
《詩經·采薇》節(jié)選簡介:《采薇》是出自《詩經·小雅·鹿鳴之什》中的一篇,全詩六章,可分三層。既是歸途中的追憶,故用倒敘手法寫起。前三章為一層,追憶思歸之情,敘述難歸原因。這三章的前四句,以重章之疊詞申意并循序漸進的方式,抒發(fā)思家盼歸之情;而隨著時間的一推再推,這種心情越發(fā)急切難忍。
《詩經·采薇》節(jié)選原文如下:
昔我往矣,楊柳依依。今我來思,雨雪霏霏。
行道遲遲,載渴載饑。我心傷悲,莫知我哀!
白話文意思是:回想當初出征時,楊柳依依隨風吹。如今回來路途中,大雪紛紛滿天飛。道路泥濘難行走,又饑又渴真勞累。滿腔傷感滿腔悲,我的哀痛誰體會!
擴展資料
《詩經·采薇》以采薇起興,但興中兼賦。反復表達戍卒遠別家室、歷久不歸的凄苦心情。因薇菜可食,戍卒正采薇充饑,反映了戍邊士卒的生活苦況。之后循序漸進,形象地刻畫了薇菜從破土發(fā)芽,到幼苗柔嫩,再到莖葉老硬的生長過程,喻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長。
從春到秋,薇菜由嫩而老,時光無情地流逝了;戍卒思歸,從春到秋,一年將盡,何時才能歸家呢?其實在詩里,詩人原是把天地四時的瞬息變化,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長,都看作是生命的見證,人生的比照。于是在“采薇”在戍卒記憶里,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輪回,還看到思念的成長。
前三章的前后兩層,同時交織著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,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。第四、五章追述行軍作戰(zhàn)的緊張生活。寫出了軍容之壯,戒備之嚴,全篇氣勢為之一振。其情調,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(zhàn)斗之情。
四章前四句,詩人自問自答,以“維常之華”,興起“君子之車”,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情。接著圍繞戰(zhàn)車描寫了兩個戰(zhàn)斗場面概括了威武的軍容、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(zhàn)斗,之后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(zhàn)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,士卒們緊隨戰(zhàn)車沖鋒陷陣的場面。
“昔我往矣,楊柳依依。今我來思,雨雪霏霏?!边@是寫景記事,更是抒情傷懷。個體生命在時間中存在,而在“今”與“昔”、“來”與“往”、“雨雪霏霏”與“楊柳依依”的情境變化中,戍卒深切體驗到了生活的虛耗、生命的流逝及戰(zhàn)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。
內容上的分類? 一、祭祖頌歌: 上古祭祀活動盛行,許多民族都產生了贊頌神靈、祖先,以及祈福禳(ráng)災的祭歌。
我國古代也特別重視祭祀,認為“國之大事,在祀與戎”(《左傳·成公十三年》)。保存在大雅和“三頌”中的祭祀詩,大多是以祭祀、歌頌祖先為主,或敘述部族發(fā)生、發(fā)展的歷史,或贊頌先公先王的德業(yè),總之是歌功頌德之作。
但這些作品也有其歷史和文學價值。周族史詩的《生民》、《公劉》、《綿》、《皇矣》、《大明》五篇作品,贊頌了后稷、公劉、太王、王季、文王、武王的業(yè)績,反映了西周開國的歷史。
從《生民》到《大明》,周人由產生到逐步強大,最后滅商,建立統(tǒng)一王朝的歷史過程,得到了完整的表現。五篇史詩,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偉大業(yè)績,社會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隸制國家的轉化,以及推翻商人統(tǒng)治的斗爭,是他們壯大發(fā)展的歷史寫照。
因此,它們與后世的廟堂文學有明顯的區(qū)別。講解《大雅·生民》(ZP42) 克禋克祀:鄭玄箋:“禋之言煙,周人尚臭,煙氣之臭聞者,積柴實牲體焉,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煙,所以報陰也”。
夏以水菜(后來三晉節(jié)儉)、殷人(東夷、鄭衛(wèi)宋齊、楚)尚聲,周人重氣。履帝武敏歆:聞一多先生說:履帝武敏是一種象征性的舞蹈,“所謂帝是代表上帝的神尸,神尸舞于前,姜嫄尾隨其后,踐神尸之跡而舞,其事可樂,故曰:‘履帝武敏’,猶言與尸伴舞而甚悅喜也。
‘攸介攸止’介林光義讀為‘愒(qì)’:息也,至確。蓋舞畢而相攜止息于幽閉之處,因而有孕也”。
(《神話與詩》) 這里實際描寫的是古時求子求愛的儀式。宋周去非《嶺表代答》:?人每歲十月旦,舉峒祭都貝大王,于其廟前會男女無夫家者,男女各群,連袂而舞蹈,謂之踏搖。
男女意相得,則男咿嚶奮躍,入女群中負其所愛而歸,于是夫婦定矣。這是原始狂歡節(jié)求愛求子儀式的遺存。
而“履帝武敏”當是許許多多形式中的一種。清陸次云《峒蹊纖志》:苗人每遇節(jié)令,男子吹笙撞鼓,婦隨其后,婆娑進退,舉手頓足,疾徐可觀,名曰踹堂之舞。
不過苗人此舞,已經失去原始時代舞蹈的意義。他們只是在象征性地表演祖先的狂歡舞而已。
苗人是伏羲氏之后,傳說伏羲也是因為他的母親華胥履跡而生。履帝跡生子的神話,實際上是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母系社會的折射,而且反映了由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的歷史背景。
反映了殷周時期的歷史圖景,以及人們敬天祭祖的宗教觀念。藝術上:本詩采用鋪敘手法,歌頌后稷功德,似乎是一篇《后稷本紀》。
后稷出生、轉棄、稼穡、祭祀過程,生動細致。用方、苞、種、裦、發(fā)、秀、堅、好、穎、粟,描寫谷物生長過程中的十種狀態(tài)。
用旆旆、穟穟、幪幪、唪唪描畫豆、谷、麻、瓜四類作物的長勢。以舂、揄、簸、蹂、釋、烝,敘谷物處理的六個步驟。
精細而形象。孫鑛《評詩經》:“次第鋪敘,不惟記其事,兼貌其狀,描摹如纖,絕有境之態(tài)?!?/p>
傳奇色彩:履帝跡而懷孕,生而如肉團,剖之不開,棄之見異,生而會立,天生知農,天降嘉種。二、農事詩: 我國農業(yè)有悠久的歷史,很早就開始了農業(yè)種植活動,新石器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,標志著農業(yè)的初步發(fā)展。
周人將自己的始祖與發(fā)明農業(yè)聯系在一起,可見農業(yè)在周人社會和經濟生活中的地位?!对娊洝窌r代,農業(yè)生產已占有重要地位。
《詩經》中的作品,不僅在道德觀念和審美情趣上打上了農業(yè)文明的烙印,而且產生了一些直接描寫農業(yè)生產生活和與之相關的政治、宗教活動的農事詩。周初的統(tǒng)治者極為重視農業(yè)生產,一年的農事活動開始時,要舉行隆重的祈谷、藉田典禮,祈求上帝賜予豐收,天子親率諸侯、公卿大夫、農官到周天子的藉田中象征性犁地。
秋天豐收后,還要舉行隆重的報祭禮,答謝神靈的恩賜?!对娊洝分械摹冻脊ぁ贰ⅰ多嫖?、《豐年》、《載芟》、《良耜》等作品,就是耕種藉田,春夏祈谷、秋冬報祭時的祭祀樂歌。
這類作品,真實地記錄了與周人農業(yè)生產相關的宗教活動和風俗禮制,反映了周初的生產方式、生產規(guī)模,周初農業(yè)經濟繁榮,以及生產力發(fā)展的水平。講解《七月》 《七月》是一首農事詩,是風詩中最長的一篇,共8章88句,380字。
其最偉大的價值是史料價值,研究古代農業(yè)發(fā)展狀況、古代氣候的學者都必須參考。藝術上,這首詩受到的稱譽過多,說它“無體不備,有美必臻。”
“洵天下之至文”、“真是無上神品”,這些贊詞,都缺少發(fā)展的眼光。清代崔述:“讀《七月》,如入桃源之中,衣冠樸古,天真爛漫,熙熙乎太古也”。
評價比較中肯。的確,這首詩不著意構筑,信口而出,用賦的手法從七月寫起,按農事活動的順序,以平鋪直敘的手法,把風俗景物和農夫生活結合起來,樸實、生動地描摹了西周農人的生活狀況。
這便是《七月》的藝術特點。三、燕饗詩: 《詩經》中還有以君臣、親朋歡聚宴享為主要內容的燕饗詩,更多地反映了上層社會的歡樂、和諧。
周代是農業(yè)宗法制社會,宗族間相親相愛的關系是維系社會的重要紐帶。周之國君、諸侯、群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親,周統(tǒng)治者十分重視血緣親族關系,利用這種宗法關系來加強統(tǒng)治。
《詩經》存三百零五篇,分《風》、《雅》、《頌》三部分。
《風》有十五國風,是出自各地的民歌,這一部分文學成就最高,有對愛情、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,也有懷故土、思征人及反壓迫、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?!堆拧贩帧洞笱拧贰ⅰ缎⊙拧?,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,祈豐年、頌祖德。
《小雅》中也有部分民歌。《頌》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。
《雅》、《頌》中的詩歌,對于我們考察早期歷史、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??鬃釉爬ā对娊洝纷谥紴椤盁o邪”,并教育弟子、孩子讀《詩經》以作為立言、立行的標準。
先秦諸子中,引用《詩經》者頗多,如孟子、荀子、墨子、莊子、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,多引述《詩經》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。后來,《詩經》被儒家奉為經典,成為《六經》(包括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)及《五經》(無《樂》)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