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百姓教育那些事
發(fā)布教育資訊,分享教育理念。
發(fā)布時間: 2024年12月28日 17:45
小學(xué)生必背古詩70首帶翻譯及注釋
寒 食
——韓 翃(lí)
春城無處不飛花,寒食東風御柳斜。
日暮漢宮傳蠟燭,輕煙散入五侯家。
作者背景
韓翃(生卒年不詳),字君平,唐代詩人。南陽(今河南南陽)人。一直在軍隊里做文書工作,擅長寫送別題材的詩歌,與錢起等詩人齊名,時稱“大歷十才子”。后來皇帝選拔他擔任起草詔令的中書舍人,當時有兩個韓翃,大臣問選誰,皇帝說要寫“春城無處不飛花”的那個韓翃,可見這首詩在當時是多么有名。
注詞釋義
春城:暮春時的長安城。
寒食:古代在清明節(jié)前兩天的節(jié)日,焚火三天,只吃冷食,所以稱寒食。
御柳:皇城中的柳樹。
斜:為了押韻,此處可以按古音讀作xi。
漢宮:這里指唐朝皇官。
傳:賜給。
五侯: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、王商、王立、王極、王逢時五人為侯,受到特別的恩寵。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。
古詩今譯
暮春的長安城里漫天舞著楊花,寒食節(jié)東風吹斜了官中的柳樹。黃昏開始宮里頌賜新蠟燭,輕煙先升起在皇帝貴戚家。
名句賞析——“春城無處不飛花。”
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諷刺詩。在唐代以前,漢朝最為強大,所以唐人做詩都喜歡借漢來比唐,這里也是借漢代的故事來諷刺本朝。寒食三天焚火,本應(yīng)第四天才可用火。但皇宮里在第三天的黃昏就將傳火種的蠟燭賜給了皇帝貴戚。這件小事說明皇帝對貴戚近臣的特別恩寵,但詩人寫得很委婉,而且用春城飛花的奇麗景致開頭,用東風拂柳的描寫自然引出皇官,好像是在稱頌皇上的恩典,所以連皇帝都很喜歡。像這樣不用一字指斥,就達到諷刺效果的寫法,就叫含蓄。我們仔細一琢磨,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諷刺意味。
七步詩
——曹 植
煮豆持作羹,漉菽以為汁。
萁在釜下燃,豆在釜中泣。
本自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?
版本二(后人縮略版)
煮豆燃豆萁,豆在釜中泣。
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
作者背景
曹植(192-232),字子建,曹操第四子,沛國譙(今安徽亳縣)人,著名詩人。少年時就很有才華,得到曹操的喜愛,因此受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,后來郁郁而死。他的詩語言精練,詞采優(yōu)美,是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。
注詞釋義
釜:古代的炊具,相當于現(xiàn)在的鍋。
萁:豆稈。
漉:過濾。
豉:豆豉。用煮熟的大豆發(fā)酵后制成,有咸、淡兩種,供調(diào)味用。
古詩今譯
煮豆子燃燒的是豆稈,過濾豆豉做成了豆?jié){。豆稈在灶下焚燒,豆子在鍋里哭泣。本是生在同一根上,煎熬我何必這么著急!
名句賞析——“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。”
曹丕和曹植本是親兄弟,曹植少年時就很聰明,能出口成章,下筆千言。曹丕當了皇帝以后,怕曹植威脅自己的地位,想迫害曹植,有一次讓曹植在七步之內(nèi)做成一首詩,否則就把他處死。曹植應(yīng)聲而起,沒走到七步就做好了這首詩。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鍋里的豆子,把曹丕比喻成鍋下面的豆稈。豆子和豆稈本來是生長在同一根上,現(xiàn)在豆稈卻在鍋下面燃燒,煎熬鍋里的豆子,而鍋里的豆子無力反抗。曹植用這個比喻,暗指曹丕我與你是親生兄弟,應(yīng)該是骨肉情深,真誠相至,但現(xiàn)在卻是骨肉相殘,表達了內(nèi)心的悲憤。相傳曹丕聽了面有慚色。這首詩比喻貼切,用語巧妙,通俗易懂而又含義深長。
滁州西澗
——韋應(yīng)物
獨憐幽草澗邊生,上有黃鸝深樹鳴。
春潮帶雨晚來急,野渡無人舟自橫。
作者背景
韋應(yīng)物(737-792),唐代詩人。京兆萬年(今陜西西安)人。貴族出身,曾為唐玄宗侍衛(wèi),后來發(fā)奮讀書,成為有名的詩人。其詩多寫田園風物,以古風和五律最受人推崇,風格古淡雋永,后人將他與柳宗元并稱為“韋柳”。
注詞釋義
滁州:今安徽滁縣,詩人曾任州刺史。
西澗:滁州城西郊的一條小溪,有人稱上馬河。
獨憐:最愛,只愛。
春潮:春雨。
野渡:荒郊野外無人管理的渡口。
橫:指隨意飄浮。
古詩今譯
澗邊叢生的幽草特別讓人喜愛,密林中還有黃鸝鳥在婉轉(zhuǎn)啼鳴。帶雨的春潮在傍晚來勢更湍急,荒郊野渡寂無人影只有船空橫。
名句賞析——“野渡無人舟自橫?!?/p>
詩人在滁州做官時,最喜愛西澗清幽的景色,經(jīng)常一個人到澗邊散步。岸邊的綠草、樹叢中的黃鸝,所聞所見都賞心悅目,讓人流連忘返。一場突如其來的急雨,使春天原來就高漲的澗水更加湍急,渡口的艄公已去避雨,小船被水流沖得橫在岸邊。一船來說,船渡往對岸的方向是縱,水流的方向是橫。船是被拴住的,水流一沖就橫在水中了。詩人所用的字句都很平常,但因捕捉到一個特殊的情景,描繪出小船橫在水流中的畫面。所以格外生動。從前兩句的描寫來看,詩人的心情很悠閑,但后兩句的風景又有點寂寥的感覺。
敕勒歌
——北朝民歌
敕勒川,陰山下。
天似穹廬③,籠蓋四野。
天蒼蒼,野茫茫,
風吹草低見牛羊。
作者背景
相傳這是北齊人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。這首歌原為卑語,后被翻譯成漢語。敕勒是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個少數(shù)民族。居住在今山西北部和內(nèi)蒙古南部一帶。
注詞釋義
川:指平原。敕勒川,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。
陰山:陰山山脈,起于河套西北。橫貫于內(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中部偏西一帶。
穹廬:游牧民族所住的圓頂帳篷。即今蒙古包。
野:為了押韻,此處也可以按古音讀作yǎ。
見:同“現(xiàn)”, 這里不讀jiàn。
古詩今譯
遼闊的敕勒川在陰山腳下。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帳篷,籠蓋了整個原野。蒼天遼遠空曠,草原一望無際,微風吹倒了牧草,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。
名句賞析——“天蒼蒼,野茫茫,風吹草低見牛羊?!?/p>
這是一首北齊所唱的民唱,它唱出了草原的遼闊和牛羊的繁盛,唱出了大草原的壯美景色。前兩句,寫敕勒川的位置。把天比作穹廬,非常貼切,同時又讓我們想起游牧民族的圓頂帳篷和他們的生活;后兩句,用“天蒼蒼”和“野茫茫”形容草原上的所見,給人以無限遼闊的感受。而“風吹草低”一句,寫出了草原上水草的茂盛和牛羊的肥壯,又把整個畫面變成了一幅天人和諧的人文圖景,生動異常。語言簡練質(zhì)樸,音調(diào)雄壯,風格明朗豪放,雄渾天成,是描寫草原風光的千古絕唱。
塞下曲
——盧 綸
月黑雁飛高,
單于夜遁逃。
欲將輕騎逐,
大雪滿弓刀。
作者背景
盧綸(748-800),唐代詩人。字允言,河中蒲州(今山西永濟)人?!按髿v十才子”之一,他的送別詩、寫景詩很有特色。
注詞釋義
引弓:拉弓,開弓。
平明:清早。
白羽:本指箭稈上的羽毛,這里借指箭。
沒:陷入。指箭射入很深。
古詩今譯
黑暗的林中風吹草動,將軍深夜拉動了強弓。黎明時尋找射出的箭,發(fā)現(xiàn)它深陷在巨石中。
名句賞析——“林暗草驚風,將軍夜引弓。”
這是盧綸反映軍士生活最有名一首詩。塑造了一位將軍的勇猛形象,篇幅極為簡短,卻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。前兩句寫黑暗的夜晚,林深草密,驚風陣陣。詩中通過這樣的環(huán)境描寫,為將軍拉弓射箭的壯舉作了鋪墊。傳說漢代名將李廣出獵時,遠遠看到草叢中的一塊大石,以為是一只猛虎,急忙拉弓射去,箭頭居然穩(wěn)穩(wěn)地扎入石頭之中。這里借用李廣的故事,來形容將軍的勇猛和神力,的確是非常恰當?shù)?。全詩語言精練準確,描寫生動傳神。
詠 鵝
——駱賓王
鵝,鵝,鵝,曲項向天歌,白毛浮綠水,紅掌撥清波。
作者背景
駱賓王(約640-684),唐代詩人,婺州義烏(今浙江義烏)人。人小受過良好的教育,少年時就有詩名,擅長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詩,是“初唐四杰”之一。
注詞釋義
詠鵝:用詩詞來贊美鵝。
項:頸的后部。這里代指脖子。
撥:劃。
古詩今譯
鵝,高昂著頭頸朝著天,唱著歌。白色的羽毛悠悠浮動在綠水上,紅色的鵝掌劃動著清清的水波。
名句賞析
據(jù)說這首小詩是駱賓王七歲時所作。頭一句三個鵝字,寫出了孩子們初見鵝時的驚喜。接下來的三句話,寫活了鵝的神態(tài)。那一群白鵝悠閑地游來,正昂著頸高叫著,像是在談天,像是在以唱,更像是在向天歌唱。它們在水中游來游去,潔白的身體浮在綠水中,紅紅的鵝掌向后輕輕撥動著清清的河水,蕩起一片漣漪。這是一幅多么輕松、快樂、自由,多么純真美麗的畫面啊!這是孩子們眼中的世界,是他們認識生活的開始,尤如小鳥沖向大自然,多么歡暢。它讓我們體會到了童心的童趣,純潔了我們的心靈。
游子吟
——孟 郊
慈母手中線,游子身上衣。
臨行密密縫,意恐遲遲歸。
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。
作者背景
孟郊(751-814),唐代詩人。字東野,湖州武康(今浙江德清)人。少年時居蒿山,與韓愈是好朋友。一生窮困,近50歲時才中進士。孟郊寫詩以寒苦之音著稱,追求奇特的構(gòu)思和瘦硬的語言風格,多表現(xiàn)下層民眾和自己的貧寒生活及遭遇,與賈島齊名,有“郊寒島瘦”之稱。
注詞釋義
游子:離家遠游的人。
意恐:擔心。
寸草:小草。寸草心:此處指游子的心。
三春暉:春天的陽光。這里比喻母愛。三春,初春、仲春、暮春,泛指整個春天。暉,陽光。
古詩今譯
慈愛的母親手中的針線,離家遠行人身上的衣服。要遠行時密密地縫呵縫,心中擔憂兒子遲遲才回。誰說幼小的青草的心意,能報答得了春天的光輝?
名句賞析——“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?”
孟郊50歲才中進士,當上溧陽縣尉,這樣一個小官,結(jié)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,便將母親接來住。這首詩就寫于此時。詩以一個極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細節(jié)揭示了母愛的偉大:老母牽針引線為臨行的兒子縫補衣裳,由于擔心兒子長時間不回來,就把針腳縫得非常細密,希望它能結(jié)實一點,更結(jié)實一點。慈母對兒子的篤愛之情,就這樣一針一線地縫進衣服中,隨著兒子千里萬里。這一平常而充滿了骨肉親情的生活場景,是我們每一個人都經(jīng)歷過的,所以能引起每一個讀者的共鳴,引起我們對母親的種種回憶和依戀。母愛是不期望報答,也是兒女所報答不完的,因為它像三春的陽光對小草的哺育,是無窮無盡的。詩歌畫面簡潔,語言樸素,而內(nèi)涵深厚,動人心弦,所以能膾炙人口,千古流傳。
回鄉(xiāng)偶書
——賀知章
少小離家老大回,
鄉(xiāng)音未改鬢毛衰。
兒童相見不相識,
笑問客從何處來。
作者背景
賀知章(659-744),唐代詩人。字季真,越州永興(今浙江蕭山)人。年青時就因為詩文寫得好而聞名。為人狂歡,與李白、張旭等合稱“飲中八仙”。他的詩清新疏朗而富有機趣,以《回鄉(xiāng)偶書》、《詠柳》等傳誦最廣。
注詞釋義
偶書:偶然寫出來的。
鬢:耳邊的頭發(fā)。
衰:古音讀作cuī。指鬢發(fā)稀疏、斑白。
古詩今譯
小時候我離開了家鄉(xiāng),到老年才回來,家鄉(xiāng)的口音沒有改變而鬢發(fā)卻已斑白。孩子們看見我卻沒有人認識我,笑著詢問我是從哪里來的。
名句賞析——“鄉(xiāng)音無改鬢毛衰”
這首詩看似平淡,卻內(nèi)蘊豐富。前兩句寫游子重回故鄉(xiāng),淡淡的敘述中含有不可言說的興奮和激動,詩人置身于故鄉(xiāng)熟悉而又陌生的環(huán)境之中,一路走來,心情頗不平靜:當年離家,風化正茂;今日返歸,鬢毛疏落,不禁感慨系之。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,轉(zhuǎn)而為富于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?!靶柨蛷暮翁巵怼?。在兒童,這只是淡淡的一問,言盡而意讓;在詩人,卻成了重重的一擊,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,自己的年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,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。全詩就在這有問答處悄然作結(jié),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,哀婉備至,久久不絕。以如此簡短的語言寫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,這就是本詩千百年引起人們心靈震顫的重要原因。
詠 柳
——賀知章
碧玉妝成一樹高,萬條垂下綠絲絳。不知細葉誰裁出,二月春風似剪刀。
作者背景
見《回鄉(xiāng)偶書》的作者背景。
注詞釋義
詠:歌唱,贊美。
碧玉:既指綠色的玉石,又指古代年輕貌美的少女。
妝:打扮。
絳:絲帶。
古詩今譯
像碧玉一樣打扮成的高高柳樹,千條萬縷的柳枝都垂下了綠色的絲條。不知道這細細的柳葉是誰裁剪出來的,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恰似剪刀。
名句賞析——“二月春風似剪刀?!?/p>
“碧玉妝成一樹高,萬條垂下綠絲絳”,深深地抓著了垂柳的特征,在詩人的眼中,它似美女的化身。高高的樹干,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風姿,下垂的柳條,就像她裙擺上的絲帶。在這里,柳就是人,人就是柳,兩者之間仿佛沒有什么截然的分別。而且“碧玉”也有雙關(guān)的意義。既在字面上與柳樹的翠色相合,又指年輕貌美的少女,與下面的“二月春風”恰相呼應(yīng)——這是早春的垂柳,還未到夏秋之際亭亭如蓋、樹蔭清圓的時候。然而,更妙的以下兩句:“不知細葉誰載出,二月春風似剪刀?!痹谫R知章之前,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?把乍暖還寒的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,它顯示了春風的神奇靈巧,并使《詠柳》成為詠物詩的典范之作。
涼州詞
——王之渙
黃河遠上白云間,一片孤城萬仞山,羌笛何須怨楊柳,春風不度玉門關(guān)。
作者背景
王之渙(668-742),唐代詩人。字季陵,晉陽(今山西太原)人。豪放不羈,常擊劍悲歌。他的詩以描寫邊疆風光著稱,并多被當時樂工傳唱。代表作有《涼州詞》、《登鸛鵲樓》等。
注詞釋義
涼州詞:又名《涼州歌》,唐代傳唱于涼州的樂曲名。涼州,在今甘肅武威。
仞:長度單位。古時七尺或八尺為一仞。萬仞,形容極高。
羌笛:古時西北少數(shù)民族所吹的一種管樂器。
楊柳:指《折楊柳》曲調(diào)。
何須:何必。
度:經(jīng)過。
玉門關(guān):在今甘肅敦煌西,是唐時通往西域的要路關(guān)口。
古詩今譯
奔騰的黃河就來自云端,一座孤城外是萬仞高山。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楊柳不綠,春風從來未到過玉門關(guān)。
名句賞析——“羌笛何須怨楊柳,春風不度玉門關(guān)。”
這首詩,描寫了壯闊蒼涼的邊塞景物,抒發(fā)了守衛(wèi)邊疆的將士們凄怨而又悲壯的情感。詩的首句寫自下而上對黃河的遠眺,次句寫邊塞環(huán)境的險惡,兩句合在一起,用大筆寫意的手法,渲染刻畫了邊塞風光的雄奇蒼涼和邊防戰(zhàn)士們生活環(huán)境的艱苦惡劣。后兩句筆鋒一轉(zhuǎn),引入羌笛之聲。折楊柳送別本是唐人風習(xí),羌笛吹奏的《折楊柳》曲詞更能引起思鄉(xiāng)的離愁??扇缃裨谶@玉門關(guān)外,春風不度,想要折一枝楊柳聊寄別情也不可能,這怎能不讓人更感悲傷。全詩表現(xiàn)了盛唐詩人悲涼慷慨的精神風貌。
登鸛雀樓
——王之渙
白日依山盡,黃河入海流。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。
作者背景
見《涼州詞》作者背景。
注詞釋義
鸛雀樓:舊址在山西浦州(今山西永濟)西南的黃河邊上。
盡:落下。
欲:想。
窮:盡。
更:再。
古詩今譯
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,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。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,請再登上一層高樓。
名句賞析——“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?!?/p>
那是一個日落的傍晚,詩人登上鸛雀樓,映入眼簾的首先是一輪落日,在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漸漸西沉;而黃河自遠方奔騰而來,又滾滾地向大海奔去。詩的前兩句一寫天空,一寫河流,有靜有動,從大處寫起,筆筆入神,真是景象壯闊,氣勢不凡。詩寫到這里,雖只兩句,似乎筆力已盡。誰想作者卻又翻空出奇,把讀者帶入更高的境界。“欲窮千里目,更上一層樓”,詩人并不滿足于對眼前景物的流連,還想探究更遠的景色,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不斷進取的精神。
竹枝詞
——劉禹錫
楊柳青青江水平,聞郎江上唱歌聲。
東邊日出西邊雨,道是無晴卻有晴。
作者背景
劉禹錫(772-842),唐代詩人,字夢得,洛陽(今河南洛陽)人。是柳宗元的好友,人稱劉柳,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流放,性格豪邁,決不向惡勢力低頭。他的詩也寫得很有豪氣,白居易因而稱他“詩豪”。他的七律和七絕都有許多名篇,而用民歌體裁來寫七絕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點,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。
注詞釋義
竹枝詞:古代四川的民歌。
唱:亦作“踏”,“踏歌”,唱歌以腳踏地為節(jié)拍。
晴:與“情”同音,諧音雙關(guān)。這一句語意雙關(guān),既寫江上晴雨天氣,又寫出了好的心情。
古詩今譯
岸上楊柳青青江水平平,聽到情郎在江上的歌聲。東邊出太陽西邊下著雨,以為它沒晴原來卻有晴。
名句賞析——“東邊日出西邊雨,道是無晴卻有晴?!?/p>
這首是采用民歌體裁寫作的絕句,運用了民歌中常見的修辭手法——諧音雙關(guān)。夏天的午后常有一邊出太陽一邊下雨的奇妙天氣,俗稱“太陽雨”。正是一場太陽雨后,楊柳被沐浴得更加翠綠,江水高漲,平如鏡面。突然從江上傳來一陣歌聲,岸邊的姑娘聽出是自己喜歡的小伙子所唱。好久沒有他的音訊,以為他已忘記了自己,聽到歌聲,才知道他就像夏日晴雨不定的天氣,以為沒情,原來卻是有情的。這里的“晴”是“情”的雙關(guān)語,由上面的“東邊日出西邊雨”引出,寫出姑娘的心理活動。詩人只用七個字就把姑娘微妙的心理變化寫出了出來,讓我們仿佛看到她怦然心動由怨轉(zhuǎn)喜的表情,顯示出了高超的藝術(shù)功力。
烏衣巷
——劉禹錫
朱雀橋邊野草花,
烏衣巷口夕陽斜。
舊時王謝堂前燕,
飛入尋常百姓家。
作者背景
見《竹枝詞》的作者背景。
注詞釋義
烏衣巷:在今江蘇南京市秦淮河南岸。六朝時為貴族聚居的地方。
朱雀橋:在南京城秦淮河上。
花:作動詞用,即開花的意思。
斜:為了押韻,這里可以按古音讀作xiá。
王謝:東晉時聲望、權(quán)勢最顯赫的王導(dǎo)、謝安兩大貴族世家。
尋常:普通。
古詩今譯
朱雀橋邊一些野草開花,烏衣巷口惟有夕陽斜掛。當年豪門檐下的燕子啊,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里。
名句賞析——“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平常百姓家。”
這是詩人感慨藏而不露,寄物詠懷的名篇。是組詩《金陵五題》中的一篇。詩人當時還沒到過金陵,始終對這個六朝古都懷著憧憬,正好有友人將自己寫的五首詠金陵古跡詩給他看,他便乘興和了五首。金陵是東吳、東晉、宋、齊、梁、陳六個朝代的都城,演出了無數(shù)歷史故事,唐代詩人游覽金陵,最易引發(fā)盛衰興亡的感慨。烏衣巷原是六朝貴族居住的地方,最為繁華,如今有名的朱雀橋邊竟長滿野草,烏衣巷口也不見車馬出入,只有夕陽斜照在昔日的深墻上。過去棲息在王、謝豪門雕梁畫棟上的燕子,現(xiàn)在都飛到普通百姓的房子里去了。詩人沒有直接描寫烏衣巷一帶的蕭條景象,只寫野草、夕陽、燕子,喚起了讀者的想象,從側(cè)面暗示了烏衣巷的衰落,而歷史興亡之感也就在烏衣巷的今昔對比中表達出來,筆調(diào)含蓄蘊藉,使人讀起來余味無窮。
望洞庭
——劉禹錫
湖光秋月兩相和,
潭面無風鏡未磨。
遙望洞庭山水翠,
白銀盤里一青螺。
作者背景
見《竹枝詞》的作者背景。
注詞釋義
和:協(xié)調(diào),這里指水天一色。
潭:指洞庭湖。
磨:磨拭。
翠:綠色。
古詩今譯
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,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。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,恰似白銀盤子托著青青的田螺。
名句賞析——“遙望洞庭山水翠,白銀盤里一青螺?!?/p>
這是一首山水小詩,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,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。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,表現(xiàn)湖面的開闊寥遠,這應(yīng)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,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(jīng)出來,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。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(xiàn)夜晚湖面的平靜,因為太陽已落,湖水不反光,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。第三句詩人的視線從廣闊的湖面集中到君山一點,這里的“山水”實際只是指山,即湖中的君山。此時山更翠,山更清。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,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里的青螺。全詩純?nèi)粚懢?,既有描寫的細致,又有比喻的生動,足見詩人的浪漫色彩?/p>
浪淘沙
——劉禹錫
九曲黃河萬里沙,浪淘風簸自天涯。
如今直上銀河去,同到牽牛織女家。
作者背景
見《竹枝詞》的作者背景。
注詞釋義
浪淘沙:唐教坊曲名。創(chuàng)自劉禹錫、白居易,其形式為七言絕句。后又用為詞牌名。
九曲:自古相傳黃河有九道彎。形容彎彎曲曲的地方很多。
浪淘:波浪淘洗。
簸:掀翻。
牽牛織女:銀河系的兩個星座名。自古相傳,織女為天上仙女,下凡到人間,和牛郎結(jié)為夫婦。后西王母召回織女,牛郎追上天,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,只準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會一次。
古詩今譯
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著泥沙,波濤滾滾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。現(xiàn)在可以沿著黃河直上銀河去,我們一起去尋訪牛郎織女的家。
名句賞析——“如今直上銀河去,同到牽??椗?。”
這首絕句用淘金者的口吻,表明他們以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同是在河邊生活,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(yōu)美,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奔波。直上銀河,同去牛郎織家,寄托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。這種浪漫的理想,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,是一種樸實無華直白的美。
春 曉
——孟浩然
春眠不覺曉,處處聞啼鳥。
夜來風雨聲,花落知多少。
作者背景
孟浩然(689-740),唐代詩人。襄州襄陽(今湖北襄樊)人。他的詩淡雅清新,多寫田園隱逸生活。和王維齊名,同為盛唐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家。主要作品有《春曉》、《宿建德江》等。
注詞釋義
眠:睡覺。
聞:聽見。
啼鳥:鳥鳴。
夜來:昨夜。
古詩今譯
名句賞析——“春眠不覺曉,處處聞啼鳥?!?/p>
春天是美麗的,有醉人的花香,有迷人的風景。但更能打動詩人的卻是那喧鬧的春聲。當詩人在春睡中醒來,首先聽到的就是鳥的啼叫。這“處處”都可聽到的清新婉轉(zhuǎn)、此起彼落、遠近應(yīng)和的鳥鳴聲聲,是春天帶給詩人的歡樂。同時,更令作者癡迷的昨夜里的一場春雨。在那靜謐的春夜里,紛紛灑灑的春雨會給人多少如煙似夢般的想象,而那落紅片片、綠意濃濃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該是多么的清新美麗,生動活潑。詩人就這樣用最為平易淺顯的語言,為我們描寫了一個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,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們心田,沁人心脾,使人陶醉。
宿建德江
——孟浩然
移舟泊煙渚,日暮客愁新。
野曠天低樹,江清月近人。
作者背景
見《春曉》的作者背景。
注詞釋義
建德江:新安江流經(jīng)建德(今屬浙江)的一段江水。
渚:水中間的小塊陸地。
曠:空曠。
江清:江水清澈。
古詩今譯
行船??吭跓熿F迷茫的江中沙洲,日落黃昏時旅途的愁思愈來愈深。茫茫曠野里低垂的天幕比樹還低,江水清清一輪明月離人很近。
名句賞析——“野曠天低樹,江清月近人。”
此詩寫旅途愁懷,構(gòu)思巧妙。起句“移舟泊煙渚”點題,寫小船??吭诮ǖ陆械男∩持捱厹蕚渥∷蕖5诙洹叭漳嚎统钚隆睂懺娙舜藭r此刻的心情。一個“新”字,讓人覺得原來詩人本有無盡的舊愁,今日在此停泊,又生出更濃的新愁。這就奠定了全詩的抒情基調(diào)。但新愁何在,作者沒有明說,卻給我們描寫了一幅生動的江邊日暮風景:茫茫曠野,天幕低垂,似要籠罩一切;清清的江水中,只有一輪明月,在舟邊蕩漾。在這茫茫四野、悠悠江水中,惟有明月來陪伴孤獨的游字。明月讓他獲得了慰藉,也使他平添了更多的新愁?!俺睢笔窃娧郏妵@“愁”字顯示著作者高超的藝術(shù)構(gòu)思。
賦得古原草送別
——白居易
離離原上草,一歲一枯榮。
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。
遠芳侵古道,晴翠接荒城。
又送王孫去,萋萋滿別情。
作者背景
白居易(772-846),唐代詩人。字樂天,號香山居士、醉吟先生,出生在新鄭(今河南新鄭)。他的詩風格平易清新,質(zhì)樸自然,常以揭發(fā)當時政治上的黑暗現(xiàn)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題材,如《新樂府》、《秦中吟》等均為反映社會疾苦的優(yōu)秀之作。其他如《長恨歌》、《琵琶行》等長篇歌行,傳誦尤廣。
注詞釋義
賦得:凡是指定、限定的詩題,按慣例要在題目上加“賦得”二字。
古原:古原野。
離離:青草茂盛的樣子。
枯:枯萎。
榮:茂盛。
遠芳:草香遠播。
晴翠:陽光下翠綠的野草。
王孫:本指貴族后代,這里指離定遠游的友人。
萋萋:青草長得茂盛的樣子。
古詩今譯
茂盛的野草長在古原上的野草多么茂盛,每年枯萎又每年新生。熊熊野火不能將它燒盡,春風吹過它又重新獲生命。草香無邊彌漫古老道路,一片綠色連接遠處荒城。又要送別朋友去遠游,春草茂盛好像滿含深情。
名句賞析——“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。”
這是白居易十六歲的作品,也是傳誦千古的名篇。他歷來反對“嘲風雪,弄花草”而無所寄托的作品,在這詩中詩人將春草和送別有機地結(jié)合起來,表達了送別友人時的依依不舍之情。首句緊扣題目,寫出眼前景色,同時又交待出送別時的特定環(huán)境:古原上青草茂盛,正是一派春日景象。第二句進一步寫出原上野草的的生長規(guī)律,暗寓深長的感嘆。三、四兩句由上句生發(fā)開來,歌頌了春草頑強的生命力。野火雖燒而“不盡”,春風吹過則“又生”,野火之貌似強大,春風之溫潤強勁,春草之頑強堅韌,作者僅用十個字就精煉地表現(xiàn)了出來,從而使這兩句詩成為寓意深刻、極富哲理的名句。五、六兩句進一步描寫春草的勃勃生機:生機的野草的芳香播散在古老的道路上,陽光下的綠色一望無際,遠遠連接著荒涼的古城?!扒帧?、“接”二字用得生動形象,十分精當。最后兩句補足“送別”之意,感情深沉而并不悲傷,是意味深長的絕好結(jié)尾。
憶江南
——白居易
江南好,風景舊曾諳。
日出江花紅勝火,春來江水綠如藍。
能不憶江南?
江南憶,最憶是杭州。
山寺月中尋桂子,郡亭枕上看潮頭。
何日更重游?
作者背景
見《賦得古原草送別》的作者背景。
注詞釋義
憶江南:詞牌名。
諳:熟悉。
江花:江邊的花朵。一說指江中的浪花。
藍:藍草,葉子青綠色的可以用來制作染料。
憶:懷念。
古詩今譯
江南是個好地方,那里的風景我熟悉。日出時,江邊紅花比火還紅艷,春天里,一江綠水仿佛被藍草浸染。怎能讓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?
名句賞析——“日出江花紅勝火,春來江水綠如藍?!?/p>
這是一幅五彩的畫,畫出了江南好。白居易雖出生在北方,但擔任杭州刺史、蘇州刺史后,蘇、杭的秀麗風景給他留下了美好的記憶,回到北方以后他寫了不少懷念舊游的作品,《憶江南》便是其中的代表作。這首詩開篇就感嘆“江南好”,江南好,好在何處,當然是一言難盡,而一首詞的篇幅很小,容不得詳細敘述,白居易在這里選擇了江花和春水,襯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,顯得十分鮮艷奇麗,生動地描繪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?!叭粘觥倍鋵φ坦ふ拭鼷?,是一句廣為后人傳誦的名聯(lián)。在作者筆下,江花與火對照,花的紅艷令人贊嘆;描繪江水,綠、藍并舉,水色的碧綠深濃似在眼前。短短兩句十四個字,寫盡了江南春日勝景。如此美麗的景色,怎能不使作者魂牽夢繞?因此,末句“能不憶江南”便自然流出,而作者對江南的憶念之情,對江南贊美之情也在不言中洋溢出來。
涼州詞
——王 翰
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飲琵琶馬上催。
醉臥沙場君莫笑,古來征戰(zhàn)幾人回?
作者背景
王翰(生卒不詳),唐代詩人。字子羽,并州晉陽(今山西太原)人。性格豪放,能文善詩。與后來的大詩人杜甫很有交情。他的詩流麗暢達,七絕《涼州詞》是流傳很廣的名篇。
注詞釋義
涼州:今甘肅河西走廊一帶,是戍邊的要地。
葡萄美酒:指西域盛產(chǎn)葡萄,可釀制美酒。
夜光杯:傳說中用白玉做成、夜間能發(fā)光的酒杯。這里泛指珍貴精美的酒杯。
催:催促。
沙場:曠沙平野。后多用來指戰(zhàn)場。
古詩今譯
甘醇的葡萄酒裝滿了夜光杯,剛準備喝時馬上傳來琵琶的促催聲。我醉倒在沙場上你不要見笑,自古以來出征打仗的有幾個人還能回來?
名句賞析——“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飲琵琶馬上催?!?/p>
這首詩沒有直接描寫戰(zhàn)爭場面的險惡,也沒有具體敘述邊疆生活的艱苦,而是從出生之前的飲酒寫起。開篇第一句就充分寫出了地方特色。甘醇的美酒,精致的酒杯,表明了美好的生活象征著生命的珍貴。但是,這次痛飲之后,就要奔赴戰(zhàn)場,立即面臨生死的考驗。而從古到今,真正能從殘酷的戰(zhàn)爭中活著回來的又有多少人呢?難怪他們要一醉方休。詩中以生活的美好與戰(zhàn)爭的殘酷做對比,抒發(fā)了人生感嘆,盡管這首詩的格調(diào)是悲壯蒼涼的,但不悲觀絕望;詩人對生活充滿熱愛,對死亡并不畏縮,“醉臥沙場”一語尤其顯示出豪邁的氣概。
憫 農(nóng)
——李 紳
春種一粒粟,秋收萬顆子。
四海無閑田,農(nóng)夫猶餓死!
作者背景
李紳(772-846),唐代詩人。字公垂,無錫(今江蘇無錫)人。他是新樂府運動的積極參加者,而且是寫新樂府詩,最早的實踐者,和白居易、元稹的關(guān)系很密切。
注詞釋義
粟:谷子,去皮后就小米。這里指糧食作物的種子。
子:谷子。
四海:全國之內(nèi)。
閑田:空閑的、沒有利用的土地。
猶:還是。
古詩今譯
春天種下一料粟種,秋天收獲萬顆糧食。四海之內(nèi)沒有荒田,還有農(nóng)民活活餓死。
名句賞析
詩人形象地用“種”和“收”,“一料粟”就變成了“萬顆子”描繪出農(nóng)民的勞動;而且全國的土地盡被開墾,毫無荒廢,我們由此能夠想象出一個遍地谷穗金黃、糧食堆積如山的豐收景象。而“四海無閑田”則顯示了農(nóng)民的勤勞和辛勞,詩歌最后一句筆鋒陡轉(zhuǎn),揭示出一個殘酷的實現(xiàn):創(chuàng)造豐收的農(nóng)民卻被活活餓死。這一巨大的反差形成極大的震憾力量,它迫使我們深思,是誰造成了農(nóng)民的悲慘命運?詩人用通俗明白的語言聲討了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,也使我們認識了當時社會制度的極度不公正。
憫 農(nóng)
——李 紳
鋤禾日當午,汗滴禾下土。
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。
作者背景
見《憫農(nóng)》的作者背景。
注詞釋義
禾:禾苗。
盤中餐:碗里的飯食。
古詩今譯
農(nóng)民辛勤鋤禾正當中午,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。誰知道盤中的顆顆飯食,每一粒都是農(nóng)民的辛苦。
名句賞析——“誰知盤中餐,粒粒皆辛苦?!?/p>
詩的開頭就與了烈日當空的正午農(nóng)民種田的辛苦,提醒人們珍惜農(nóng)民的勞動成果,詩中表達了對農(nóng)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。詩人用非常粗疏的筆調(diào),勾勒出一幅田間勞動的場景:農(nóng)民們不避烈日,正揮汗如雨地鋤著莊稼地,它提醒人們每一顆糧食都來之不易。這一場景在詩歌中非常突出,它也能使我們聯(lián)想到,還有多少人正在陰涼處避暑消熱,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著農(nóng)民的勞動成果呢?那些富貴人家豐盛的“盤中餐”,正是農(nóng)民風雨之中、烈日之下辛勤勞作流下的汗水換來的呵!這一鮮明的對比,又使我們看到了詩人對農(nóng)民的同情,對不平等的現(xiàn)實的不滿。
出 塞
——王昌齡
秦時明月漢時關(guān),萬里長征人未還。
但使龍城飛將在,不教胡馬度陰山。
作者背景
王昌齡(698-757),唐代詩人。字少伯,亦兆萬年(今陜西西安)人。他的詩激昂慷慨,深摯凝練,表現(xiàn)軍隊生活的邊塞詩尤其感人。他特別擅長寫七言絕句,《出塞》、《從軍行》是著名的代表作。
注詞釋義
龍城飛將:龍城,即盧龍城,是李廣駐軍的地方,在今河北省盧龍縣。漢代名將李廣,勇敢善戰(zhàn),被匈奴人稱為“漢之飛將軍”。這里指揚威北方邊地的名將。
胡馬:這里指匈奴的軍隊。
但使:只要。
陰山:陰山山脈。西起河套,綿亙于內(nèi)蒙古自治區(qū)。漢時匈奴常由此入侵中原。
古詩今譯
還是秦時的明月和邊關(guān),萬里出生的將士們?nèi)晕礆w還。只要漢代的飛將軍李廣還在,決不能讓敵人軍隊越過陰山。
名句賞析——“但使龍城飛將在,不教胡馬度陰山。”
與很多邊塞詩盡力描寫戰(zhàn)爭生活的艱苦險惡所不同,這首詩著重表現(xiàn)的是對敵人的蔑視;是對國家的忠誠,是一種勇往超前、無所畏懼的英雄主義氣概。前兩句寫?zhàn)嵉拿髟潞托蹅サ某顷P(guān),既引起了人們對歷史上無數(shù)次侵略戰(zhàn)爭的回憶,又是今天將士們馳騁萬里、浴血奮戰(zhàn)的歷史見證。后兩句用漢代的名將李廣比喻唐代出征守邊的英勇將士,歌頌他們決心奮勇殺敵、不惜為國捐軀的戰(zhàn)斗精神。這首詩由古到今,有深沉的歷史感,場面遼闊,有宏大的空間感。字里行間,充滿了強烈的愛國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。
從軍行
——王昌齡
青海長云暗雪山,孤城遙望玉門關(guān)。
黃沙百戰(zhàn)穿金甲,不破樓蘭終不還。
作者背景
見《出塞》的作者背景。
注詞釋義
青海:地名,在今青海湖。
雪山:指祁連山,常年積雪。
玉門關(guān):在今甘肅玉門,是唐代的邊疆重鎮(zhèn)。
破:擊敗。
樓蘭:漢代西域的鄯善國,在今新疆鄯善東南一帶。西漢時樓蘭國王勾結(jié)匈奴,多次殺害漢朝使臣。這里借指侵擾唐朝西北地區(qū)的敵人。
古詩今譯
青海上空的陰云遮暗了雪山,站在孤城遙望著遠方的玉門關(guān)。塞外身經(jīng)百戰(zhàn)磨穿了盔和甲,不打敗西部的敵人誓不回還。
名句賞析——“黃沙百戰(zhàn)穿金甲,不破樓蘭終不還?!?/p>
前兩句描寫了青海的陰云滾滾,遮天蔽日,連綿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無光了。這里用了一個“暗”字十分準確地表現(xiàn)了云塊的廣大、云層的厚重,從而隱喻著邊疆生活的艱苦和戰(zhàn)場拼殺的兇險。守衛(wèi)邊疆的將士挺立在孤城上,警惕地遙望著四周。一個“孤”字襯托出形勢的嚴峻和將士的英勇。后兩句具體地寫出戰(zhàn)士們的險惡處境,僅僅戰(zhàn)場的風沙已經(jīng)足以穿透將士的鎧甲,而無數(shù)次戰(zhàn)斗中,敵人刀劍不是更嚴重地威脅著他們的生命嗎?但是,為了國寶,他們早已奮不顧身,實踐著不破頑敵、決不回師的誓言。詩中從西部邊疆的自然風光寫起,以守邊將士的豪邁氣概結(jié)尾,情景交融,并且巧妙地運用比喻和襯托的手法,達到了十分動人的藝術(shù)境界。
芙蓉樓送辛漸
——王昌齡
寒雨連江夜入?yún)?,平明送客楚山孤。洛陽親友如相問,一片冰心在玉壺。
作者背景
見《出塞》的作者背景。
注詞釋義
芙蓉樓:故址在今江蘇鎮(zhèn)江。
辛漸:詩人的朋友。
吳:古國名。這里指鎮(zhèn)江。
平明:清晨天亮?xí)r。
楚:古國名。吳、楚,泛指潤州一帶。因潤州春秋時屬吳,戰(zhàn)國時屬楚。
冰心在玉壺:形容心地純潔,表里如一。冰心,像冰一樣澄明的心。玉壺,玉做的晶瑩的壺。
古詩今譯
滿江寒雨綿綿連夜來到鎮(zhèn)江,黎明送客時楚山也形單影孤。遠在洛陽的親友如果問起我,就說是心地純潔如冰心玉壺。
名句賞析——“一片冰心在玉壺?!?/p>
詩人的朋友辛漸即將取道揚州,北上洛陽。正江寧(今江蘇南京)任職的詩人,親自送行到了潤州,在西北城樓(即“芙蓉樓”)為他餞行,并寫下這首詩。前兩句寒冷的夜雨,滔滔的江流,連朦朧的遠山也顯得孤單,這種景象襯托出詩人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。但詩的重點卻在后兩句。朋友此番遠行的目的地是洛陽,那里有詩人眾多的親人和朋友。詩人深深思念洛陽的親友,并想象他們也同樣思念著自己。他囑托辛漸,當親友們問起來,就說我的內(nèi)心依然純潔無瑕,就像冰那樣晶瑩,像玉那樣透亮。詩中用一個巧妙的互相映襯的比喻,來形容一種純潔完美的品格,顯示出很高的語言技巧,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。
鹿 柴
——王 維
空山不見人,但聞人語響,
返景入深林,復(fù)照青苔上。
作者背景
王維(701-760),唐代詩人。字摩詰,蒲州(今山西永濟)人。他有多方面的藝術(shù)成就,人們稱贊他“詩中有畫,畫中有詩”。
注詞釋義
鹿柴:地名,在今陜西藍田縣西南的終南山下。王維在這里有別墅。柴,讀作zhài,同“寨”、“砦”。用于防守的柵欄、籬笆等。
但:只。
返景:夕陽的回光返照。景,讀作yǐng,同“影”,這里指日光。
復(fù):又。
青苔:深綠色的苔蘚植物,生長在潮濕的地面上。
古詩今譯
空曠的山中看不見人,只是能聽見說話的聲音。夕陽的光線射入深林,重新照映在青苔之上。
名句賞析
這首詩是王維的名作之一,寫出了作者在山間別墅所觀察到的山空林深、夕陽返照的黃昏景致。前兩句寫接近傍晚的時候,空曠的山間已經(jīng)看不見人的蹤影,只是從樹林深處,還隱約能聽到一些斷續(xù)的話語聲。這里的“響”,不是喧鬧的意思,而是聲音的意思。用一個“響”字襯托,更顯出空山深林的幽靜。后兩句寫夕陽的余輝,橫斜地透過濃密的樹林,重新照射在貼近地面的青苔上。由于林深樹密,綠蔭如蓋,白天的陽光無法穿透。一個“復(fù)”字透出只有早晚橫射的光線才能進入林中。這樣一形容,更增添了一種寂靜幽深的感覺。這首小詩,通過描寫山林景致的“靜”,來表達詩人心境的“靜”,情景交融,意味深長。
竹里館
——王 維
獨坐幽篁里,彈琴復(fù)長嘯。
深林人不知,明月來相照。
作者背景
見《鹿柴》的作者背景。
注詞釋義
幽:幽靜。
篁:竹林。
復(fù):又,再。
長嘯:撮口出聲對嘯。嘯聲清越而舒長,所以叫長嘯。
古詩今譯
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,一邊彈著琴一邊又長嘯。深深的山林中無人知曉,皎潔的月亮從空中映照。
名句賞析——“深林人不知,明月來相照?!?/p>
這首詩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,一邊彈著琴弦,一邊又發(fā)出長長的嘯聲。其實,不論“彈琴”還是“長嘯”,都體現(xiàn)出詩人高雅閑談、超凡脫俗的氣質(zhì),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。所以后兩句表明自己雖僻居深林之中,也并不為此感到孤獨,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著自己。這里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,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,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象力。全詩的格調(diào)幽靜閑遠,仿佛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致全部融為一體了。
送元二使安西
——王 維
渭城朝雨浥輕塵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
勸君更盡一杯酒,西出陽關(guān)無故人。
作者背景
見《鹿柴》的作者背景。
注詞釋義
元二:作者的朋友。二,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。
使:奉命出使。
安西:當時是安西都護府的治所,在今新疆庫車附近。
渭城:地名,在今西安西北,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,多在此送別。
浥:濕潤。
客舍:旅店。
柳色:既是指初春嫩柳的顏色,又因為“柳”與“留”諧音,也暗示對朋友的留戀不舍。
更:再。
陽關(guān):關(guān)名,在今甘肅敦煌西南。因位于玉門關(guān)之南而名陽關(guān)。
古詩今譯
早晨的細雨潤濕了渭城浮塵,旅館中看到嫩柳的青翠清新。我勸您再多飲一杯離別的酒,出陽關(guān)西行就再遇不到老朋友了。
名句賞析——“勸君更盡一杯酒,西出陽關(guān)無故人。”
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別詩,當時被譜曲傳唱,稱為“陽關(guān)三疊”。前兩句,點明了送客的時間和地點。初春的早晨,一場細雨使塵埃落定,空氣變得濕潤清涼;從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,到處是青青的柳色,一片生機盎然。詩中用“浥”字形容雨濕塵埃,用“新”字形容柳色翠嫩,準確生動地抓住了事物的特點;而柳色的“柳”與留戀的“留”諧音,更表達出詩人對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別之情。后兩句寫在送別的酒席上,詩人勸他多飲幾杯,因為從渭城西行出了陽關(guān),再不會遇到熟悉的朋友了,何況此行的目的地,是比陽關(guān)更遙遠的安西呢?這兩句,字面上似乎只是勸酒,實際上卻是衷心地祝愿著好友,在那遙遠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。詩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話語中,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,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。
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
——王 維
獨在異鄉(xiāng)為異客,每逢佳節(jié)倍思親。
遙知兄弟登高處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作者背景
見《鹿柴》的作者背景。
注詞釋義
九月九日:即重陽節(jié)。古時在這一天,有佩插茱萸、登高飲菊花酒來避災(zāi)的習(xí)俗。
山東:指華山以東(今山西),王維的家鄉(xiāng)就在這一帶。
異鄉(xiāng):他鄉(xiāng)。
倍:加倍,更加。
遙知:遠遠推想。
茱萸:又名越椒,是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,據(jù)說可以祛邪、避災(zāi)。
古詩今譯
獨居他鄉(xiāng)是外來的客,每逢佳節(jié)更加懷念家鄉(xiāng)和親人。遙想弟兄們在登高的地方,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個人。
名句賞析——“獨在異鄉(xiāng)為異客,每逢佳節(jié)倍思親。”
這是王維的一篇思鄉(xiāng)懷親的名作。前兩句寫自己獨自漂泊在遙遠的他鄉(xiāng),日夜思念著故鄉(xiāng)和親人,每逢佳節(jié)來臨,孤獨的感覺更加深刻,思鄉(xiāng)懷親之情也會倍加銘心刻骨。這里所說的“佳節(jié)”,雖然泛指一般的美好節(jié)日,但更是為本詩所寫的“九月九日”(即“重陽節(jié)”)作鋪墊。后兩句寫重陽節(jié)是親人們團聚的日子,古來就有登高飲酒、佩插茱萸的風俗。而今,詩人想象著兄弟們成群結(jié)伴、登高飲酒的情景,同時他也設(shè)想因為自己無法親臨盛會,共享歡樂,兄弟們也會感到一種無法團聚的缺憾。這首詩從對方著筆,展開想象,更加顯得情深意厚,并給人以無限的回味和遐想。
山 行
——杜 牧
遠上寒山石徑斜,白云生處有人家。
停車坐愛楓林晚,霜葉紅于二月花.
作者背景
杜牧(803-852),唐代詩人。字牧之,京兆萬年(今陜西西安)人。精通兵法,有政治才能。詩文都寫得很好,詩以七絕最為出色,與李商隱齊名,世稱“小李杜”。
注詞釋義
寒山:深秋天涼,山帶寒意。
石徑:石頭砌成的小路。
斜:為了押韻,這里可以按古音讀作xiá。
白云生處:山向遠處伸展。
坐:因為。
紅于:比……還要紅。
古詩今譯
石路蜿蜒遠遠地伸向山崖,白云升騰處依稀有些人家。停車只因喜愛傍晚的楓林,經(jīng)霜楓葉竟紅過二月的鮮花。
名句賞析——“停車坐愛楓林晚,霜葉紅于二月花?!?/p>
“遠上寒山石徑斜”,寫山,寫山路。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頭?!斑h”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,“斜”字與“上”字呼應(yīng),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。
“白云生處有人家”,寫云,寫人家。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,在白云飄浮的地方,有幾處石徹成的石屋石墻。讓這片片白云遮住讀者的視線,卻給留下了想象的余地:在那白云之上,云外有山,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。
那山路、白云、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,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。為了要停下來領(lǐng)略這山林風光,竟然顧不得驅(qū)車趕路。前兩句所寫的景物質(zhì)已經(jīng)很美,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。通過前后映襯,已經(jīng)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(wěn),蓄勢已足,于是水到渠成,引出了第四句,說明喜愛楓林的原因。
“霜葉紅于二月花”,把第三句補足,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(xiàn)在我們面前了。詩人驚喜地發(fā)現(xiàn)在夕暉晚照下,楓葉流丹,層林如染,真是滿山云錦,如爍彩霞,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,難能可貴的是,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,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樣的生命力,使秋天的山林呈現(xiàn)一種熱烈的、生機勃勃的景象。